哈佛經典---管理自己
行銷、管理方面的書籍,我大約看了五百本以上。記得剛開始看管理方面的書籍,覺得很吃力。但不停的看,一段時間之後,就自然而然理解書中作者想要表達的理論與觀念。因為重要的觀念,會在不同作者的書籍反復提及,而且作者會用大量的故事、例子及舉證強化他認為重要的觀點,試圖說服讀者認同作者想要表達的看法與觀點。
彼得杜拉克所寫的書籍有一種魔力,讓你不知不覺就認同他的觀點。就因為我看了很多陳安之及彼得杜拉克的書籍及文章。所以,我能夠輕易的分辨兩者之間的差別。陳安之的論點淺顯易懂,再加上透過影像演講,適合對行銷、管理完全沒有概念的人閱讀或觀看。因為都是教條式,一句話對照一個故事,強化他的觀點。這就是我為什麼不太想看作者用故事舉例的原因。因為故事沒有一致性。不同的時空環境,故事的結局也不同。但作者可以將故事結局,任意改編成符合他的觀點的故事結局。
例如;和尚及屠夫死後,和尚下了地獄,屠夫上了天堂。原因在於和尚每天早上唸經叫屠夫起床殺豬是做壞事。但屠夫每天殺豬,逼得和尚只有不斷的唸經,超渡亡靈。屠夫殺豬是做好事,所以上天堂,和尚唸經是做壞事,所以下地獄。這是極為離譜的例子,但作者還是以這個故事為例,你認為的做壞事,有時不見得是做壞事,也許是做好事。但你認為的做好事,也許是做壞事,而不是做好事。
如果你仔細思考很多的故事,你會發覺只要作者更改故事的結局,故事就能符合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但這些觀點,對人的幫助並不大。原因在於無法活學活用。不同的人、事、時、地、物,處理的方式也就不同,不能夠一概而論。但彼得杜拉克的寫文風格是娓娓道來,談的都是原創性的觀念。但他不強迫讀者一定要接受他的觀念,而是透過說理、舉證的方式,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接受他的觀念。而且年歲漸長,體會越深。
彼得杜拉克所寫的書,是系統性的架構。彼得杜拉克所闡述的觀點。有別於時下暢銷書的作者,把每條經典名言,搭配一個故事,強調這些都是所謂的至理名言。雖然很容易讓讀者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但實際上,對讀者的幫助不大。這種寫作方式,對讀者來說,就如同吃了一碗速食麵,易於消化,也好吃,但沒有什麼營養。
讀書一定要閱讀能夠讓自己心智能夠成長的書籍,但這類的書籍,通常不容易閱讀。但彼得杜拉克所寫的書,不僅易於閱讀,而且對心智的成長,也有極大的幫助。這也是彼得杜拉克雖然被企業界人士尊稱為”大師中的大師”。但他的書籍淺顯易懂,所以一般人也能夠看得懂彼得杜拉克想要表達的想法與觀點。
建立一套系統性的思想架構體系,就如同人體先要有骨架,再添加肌肉與血液,慢慢的成型。但如果沒有先建立思想架構體系,就算是吸收再多的想法與觀念,腦中還是一片混沌,原因即在於腦子無法整合資訊。就算是吸收再多的資訊,還是無法化繁為簡,建立自己的思想架構體系。如果只是讀許多的故事或寓言,但很多故事的觀點又相互衝突。讀到最後,不是越讀、腦子越清楚,而是越讀、腦子越糊塗。原因即在於沒有建立思想架構體系,所以讀再多的書,還是看不出什麼成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