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做不到絕不說出口(轉貼)

文:張瀞文  
蔡英文曾經說過,她的學習習慣是,一定等自己充分理解後,這項新知識才會進入她的系統。每當發生什麼事件或得處理什麼狀況時,她很自然就會連結到大腦的資料庫,去搜尋可供參考的相關資料、檔案,或者是要再建立一個新的檔案。
對於政策,她也是抱持同樣的態度。剛開始參與選舉時,很多人對蔡英文說,政策不重要,但是她就不信邪,因為對她來說,政策的開始、形成過程跟結果是同樣重要的。現在她的幕僚們都知道,所有的政策要端得出檯面,一定要過三關,第一關「要說服蔡英文」、第二關「要做得到」、第三關「要能夠禁得起社會大眾的檢驗」。
對於政策,她也是抱持同樣的態度。剛開始參與選舉時,很多人對蔡英文說,政策不重要,但是她就不信邪,因為對她來說,政策的開始、形成過程跟結果是同樣重要的。現在她的幕僚們都知道,所有的政策要端得出檯面,一定要過三關,第一關「要說服蔡英文」、第二關「要做得到」、第三關「要能夠禁得起社會大眾的檢驗」。

過去在陸委會主委及行政院副院長任內,蔡英文「嚴謹、思考縝密、解說詳盡」的作風,幕僚們早有耳聞。
「開會時,她不多話,靜靜聽著大家報告,一聽出有錯會立刻糾正。」一位陸委會幕僚回憶。許多幕僚對於有事要向蔡英文報告,心理壓力都頗大,因為蔡英文「連珠炮」式的發問,常常問得部屬「皮皮剉」,為此,幕僚要不事前多看資料,要不抱著一大堆資料上場「應戰」。「想要得到她的支持必須用道理說服她,但是光要說服她,就已經很不容易。」前經建會副主委、現任蔡英文競選政策辦公室執行長張景森有點哀怨的說。

推行民主政治之後,每一屆執政黨都有著打動人心,讓人心懷憧憬的誘人口號,但是到頭來民眾卻發現,這些真的都只是口號而已。這其中又以馬總統在2008年競選期間提出的六三三(經濟成長率6%、國民所得三萬美元、失業率降至3%)最具代表性。

幾次的選舉下來,民眾早就看穿政治人物「說一套、做一套」的戲碼,有的民眾甚至會說「候選人推出的政策白皮書,不就是抄一抄,寫一寫的選舉文宣?」、「這個國家搞政治的,到底有沒有一個人能說話算數呢?」
如果真的是這樣,為什麼蔡英文對於提出的政策還要這麼謹慎?因為對她而言,這種對於政策精準度的掌握來自於決策前的充分準備階段,就跟她的學習過程一樣,如果沒有充分理解,她不會貿然下決定,所有策略以及政策的進度,來自於她對於事情的掌握程度有多少。

但是蔡英文這種做事情不躁進,要求有十足把握才出手的行事作風,也可能造成過於保守和謹小慎微,部分黨內人士說她「只打界內安全球」,反對黨以及外界甚至批評她「魄力不足」,但是「不躁進的行事作風」卻是她在陸委會主委期間,能夠成功穩住紛爭不斷、詭譎多變的兩岸情勢,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蔡英文制定決策的整體過程是這樣的,在初期階段,她會盡量吸收大量的資料跟實例、高度客觀的專業知識,然後進入集體討論跟衝突階段,最後根據所有資料確定政策。她從過去從事兩岸事務的決策經驗中,了解到很多專業決策或是政治決策,經常是在諸多不可掌握的變數裡面做決定,往往面臨五一%和四九%間的拉扯跟抉擇,一旦權重放錯,接下來可能步步錯,所以一個政策必須要看得夠深遠。

想「後面五手」的做事方法
蔡英文做事方法就像下圍棋。她認為,任何事情不能只考慮第一手,而要想五手,想後面好幾手。因為想得夠遠、夠深所以許多在第一階段思考時認為理所當然的政策,一旦進入第二、第三層思考時,就會發現並不一定如此。身邊的親友認為蔡英文做事謹慎的態度就像她的父親蔡潔生,蔡英文則說:「對問題抽絲剝繭、思考完整,問題就不難解決。」

所以一開始在蒐集資料階段,她會大量閱讀,請專家進行報告、討論,然後將資料在記憶中一一歸檔。「她像海綿一樣,一直吸收一直吸收,學習、融會貫通的速度比其他人都還要快。」與蔡英文共事多年的詹志宏說。
「很多政治人物聽到政策就坐不住,但她可以耐著性子,開一場又一場沒完沒了的政策會,而且是非常專注地聆聽,甚至還不時地拋出問題。」前財政部長、現任民進黨智庫新境界基金會執行長林全補充。陸委會前副主委林中斌就曾經說,蔡英文具備了以對手的角度設身處地去看待問題的能力,透過對手的觀點來看待雙方面對的共同問題。

另外,蔡英文能夠迅速掌握不同事件彼此之間的脈絡及關聯性,然後再從自己的記憶檔案中整理出頭緒,找到相對應的解決方法,她在這方面的能力得天獨厚,連幕僚都嘖嘖稱奇。例如:這幾年她到台灣各地走了好幾圈,親自到第一線了解各行各業目前所面臨的難題,這些產業問題就會連結到她在WTO談判、甚至是行政院副院長任內,她所負責財經部會以及經續會召開時所建立的資料庫,搜尋出可供參考的相關資料。當這些問題在她腦子裡轉了一圈出來,她知道現在的台灣社會,就是一個必須要從以前風險低、算成本、算毛利的時代,走上高風險、高價值的經濟形態,因為「算成本」的那條路已經被其他國家占走,台灣沒辦法走回那一條熟悉的老路,而高風險、高價值是必須一次一次嘗試才有成功的機會,於是她提出了「新經濟政策」。

蔡英文剛接民進黨主席的位置之後,並沒有一絲的喜悅感,有一段時間,她常常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思索著民進黨的未來。
在她眼裡,當時的民進黨除了沒錢,最重要的是失去了民心,但是要贏回民心,需要一點一滴的累積,這些都不可能在一朝一夕產生本質上的變化,這也意味著,想要贏回民心,重新取得民眾的信任,蔡英文就必須有「持久戰」的準備。蔡英文知道,民進黨八年執政歷經的風風雨雨,在於人才及執政經驗不足,現在雖然在野,但曾經執政八年,民進黨現在已經是有執政經驗的在野黨。要贏回民眾的信心,就必須讓民眾願意相信,民進黨不是個僅有意識形態之爭的政黨,也不是僅會在街頭抗爭的政黨,它歷經八年執政、八年在野,經過深刻反省,它現在已經是個有政策論述以及執政能力的政黨。

所以當來訪的外賓一再詢問,民眾如何願意再次給民進黨機會?什麼能夠代表民進黨現在及未來的政策主張?這一再被提醒,像是觸動了蔡英文的使命感機制,她決定親自帶頭領軍「研究團隊」,耗費了兩年的時間,在2011年完成五萬五千多字的「十年政綱」。
當時有媒體評論說,蔡英文這種幾近「愚公移山」的行徑,算是創了政治人物的紀錄。「很多我們以為講不清楚的事情,還是有機會講清楚。」這就是蔡英文式的意志力堅持。

2012年敗選之後,蔡英文辭去黨主席,更下定決心為2016年做準備,她成立小英基金會,組成政策顧問團隊,定期就重大政策進行研討,持續累積能量。
蔡英文深切了解,政策要讓人民有感,不能只是菁英們關起門來討論,所以,她敞開心胸,走入民間,貼近基層,到台灣各個角落,重新感受台灣社會的生命力,了解當前社會面臨的種種問題,把實際問題帶回到會議桌上,讓政策的形成和社會脈動能夠相互契合,轉化為推動台灣改變和進步的政治能量。她也為自己能成為更適格的國家領導人做準備,從小英基金會籌備成立開始,蔡英文就請專家就國內、國際及兩岸重大問題及發展趨勢,進行動態掌握及分析,每星期定時聽取報告並指示後續處理或研究方向。蔡英文對馬英九執政失敗引為鑑戒,也不時問自己,如果她成為總統,要如何治理國家?會將台灣帶到哪裡?

「每隔一段時間,蔡英文就會閉門在家思考國家未來走向及重大問題的解決之道。」經常被她諮詢並協助處理相關問題的傅棟成說。披荊斬棘一路走來,蔡英文並不清楚民眾會不會再次選擇相信民進黨,「但是我們必須做好準備,讓自己成為一個選項。」蔡英文堅定地說。

20145月蔡英文再度接任黨主席後,他請原本是小英基金會執行長的前財政部長林全擔任民進黨智庫執行長,擴大政策研究團隊,分國安、經濟、社會、法政、建設等五大政策群,下面有三十二個政策小組,每一個政策小組都有一個曾經擔任過政務官或者是資深學者專家,擔任召集人,有點類似影子內閣,目前政策工作團隊幕僚群已經從當初的二百人擴充到超過六百人。
至今每週五小英基金會召開的政策會議,在智庫延續並擴大參與下,討論的都是當前重大、且民眾關切社會的公共議題,比如食安、財政、健保、年金、PM2.5空氣污染、社會住宅、防災,甚至伊波拉病毒等議題都有。這四年來,每到星期五下午,蔡英文一定盡可能排開行程親自參與,很多時候是林全主持,蔡英文旁聽,遇到疑問,她也會打破砂鍋問到底。

在這個階段,蔡英文常常會有不同意見,偶爾也會丟出問題測試一下大家的想法,有一次討論政府稅收財政的問題,蔡英文甚至突然拋出:「如果政府的歲出減20%,活不活得下來?」讓幕僚們激烈辯論。
大家面對面的討論問題,好處是專家或是立場不同的雙方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來反駁蔡英文,「之前我們才為了希臘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樣子,大家辯論得面紅耳赤,不清楚狀況的人可能會以為我們是在吵架。」林全說。
「她對重大問題不急著開處方,而是先了解問題的本質,透過充分討論和反覆的辯論,在不同意見和立場上,建構大家可以接受的基礎,凝聚可以解決問題的共識。」一位幕僚如此分析蔡英文的決策風格。

反覆辯證的決策過程
回到蔡英文制定政策的SOP:一開始要先蒐集資料,讓自己擁有最大程度的把握,也就是「政策要先能夠說服她、且做得到」,以做為制定政策的穩固立基點;然後再延伸到民眾和這個政策會涉及到的族群,也就是「要能夠禁得起社會大眾的檢驗」。
德國總理梅克爾以「猶豫搖擺」樹立其不同於其他政治領袖的獨特執政風格,梅克爾「只有承受過決策過程痛苦,才會是最後信守約定的人」的一席話,更凸顯願意耐心傾聽、磨出最適當方法解決問題的女性領導特質。
蔡英文看似「模糊」卻緊扣「說到做到」的決策風格,某種程度與梅克爾「做不到絕不說出口」的執政作風有幾分相似。蔡英文深信,在民眾的眼睛裡,政府如果回收或是大幅更改剛剛公布或剛決議通過的法案,這種政府「出爾反爾」、「思慮不周」,強調改革最後卻改革失敗,所造成民眾對政府信任度的殺傷力,遠遠超過保留後果堪虞的法案。

例如,馬政府在2012年總統大選之後,在沒有與社會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就舉起「公平正義」的大旗力推證所稅,結果行政院版的證所稅方案一送到立法院就被改得面目全非,甚至連自己的黨籍立委都不支持,最後陣亡了一位財政部長劉憶如。新上任的財政部長張盛和持續被證所稅困擾,甚至到現在藍營立委還一再提出證所稅修正案,企圖廢了證所稅。證所稅改革失敗,不僅讓馬政府威信盡失,對於國內資本市場更造成嚴重的傷害。

從初始階段的收集資料,到最後的決策階段中間,就是蔡英文與幕僚群們反覆討論、辯證的階段,即所謂的「模糊階段」。這一個過程通常很漫長,有時候已經達成的共識,下一回開會時,蔡英文會想起哪邊還有疑問,她會抽絲剝繭地全部又檢查一遍,若有問題解答不了,整個案子就必須又重來,因而讓政策出爐的時間又往後延。

蔡英文透過不斷的辯證、釐清問題,希望可以找出最妥善的辦法,但是她這種幾近「龜毛」的政策產生模式,導致很多的事情她不想太早表態,或表態得太清楚,以保持政策的可行性,通常這也會導致反對黨甚至外界對她的攻訐,批評她沒有引領方向的能力、懦弱、容易妥協、從不冒險、缺乏領導力……。從蔡英文擔任民進黨主席以來,這些外界的批評聲浪從來沒有中斷過,甚至因此將她貼上「空心蔡」的標籤。她也了解為保留解決問題空間的「模糊」、「不想太早表態」等,會讓她受到外界嚴厲的撻伐。但她相信為政之道重在實踐,能做到比說更為重要,因此她如律師一樣為自己辯護:「在我的努力範圍,可以做得到,或是我現在判斷是可以做得到的,我才會說,如果知道沒辦法做到,就絕對不會說出口。」她在媒體前說過好幾次類似的話。


過去蔡英文從事談判工作,由於談判首重誠信,早年談判經驗養成她對於用字遣詞、講什麼話,都會特別小心。因為重承諾,擔心說出去的話會做不到,謹言慎行成為蔡英文的正字標記:「我每次講話很謹慎小心,是因為我並不想草率做決定,你們說我「空心蔡」,其實我只是要說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