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壹佰多萬元買書,讀了幾千個故事、寓言,書讀多了,對故事、寓言,越來越沒有感覺,原因在於我讀的書籍,幾乎每本書都有許多的故事,目的就是強化作者的觀點。講故事是讓讀者能夠認同作者觀點,最好的一種方式。藉由書中一篇又一篇的故事,不斷強化作者的觀點。但問題在於就算是故事再精采,但運用在工作與生活之中,卻會處處碰壁,原因在於我們面對的是不同的人、事、時、地、物。
隨著時空環境的不同,面對不同的人、事、時、地、物。就會發覺到讀了再多的故事,運用在工作與生活之中,會有很大的挫折感,總覺得為什麼我照書中故事的作法實踐,但卻和我想像的結果有很大的差距。
故事只是強化作者觀點的一種手段,有些故事甚至是作者"憑空想像、無中生有"編纂而成。但實際上,如果"盡信書,不如無書"。要學做人,除了在生活之中身體力行之外,所讀的書,最好是以原理、原則為主。例如四書五經,裡面就有做人處事的原理與原則。當你從做人處事的原理與原則著手,你就會發覺,既便是短短的一句話,也有很深的涵義。而故事只是讓讀者更容易明白,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想法與觀點的手段。
但就算是懂得再多的道理,在生活之中,還是會有施展不開的感覺。原因在於我們是生活在群體。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接收的資訊,經歷都不相同。我認同的真理,也許在別人眼中是歪理。再加上接收許多參差不齊的資訊。時間久了,就會認為自己的想法與作法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所以包容別人的缺點,強迫自己忍耐、委屈求全。但最後的結果,通常是各持己見,雙方都覺得自己委屈,因為我們都是用自己的眼光與角度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這幾天于美人出書,暢談她與先生離婚之後的感悟。她一直認為離婚是先生的錯,因為先生六、七年沒有工作。她又要養家,還要顧及先生的面子。沒想到先生卻如此對她。但離婚之後,她去醫院檢查,才發現到原來是她有強迫症,是先生忍讓她很多年,而不是她忍讓先生很多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