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無限慈悲的觀音菩薩(轉貼)

無限慈悲的觀音菩薩
  達
  (廣東省潮州市《人海燈》編輯部,廣東 潮州521021)
  菩薩是梵文音譯“菩提薩捶”的簡稱,其菩提漢譯為覺悟,薩捶漢譯為眾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之物),全譯為覺有情、覺悟的眾生之意。根據修行的層次,菩薩可分為脅侍菩薩和供養菩薩。脅侍菩薩是修行層次最高的菩薩,其修行覺悟僅次於佛或等同於佛。每尊佛都有兩位或幾位脅侍菩薩。在石窟壁畫中經常畫的“八大菩薩”,即是釋迦牟尼佛左右的脅侍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阿彌陀佛左右的脅侍菩薩是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藥師佛左右的脅侍菩薩是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還有彌勒菩薩和地藏菩薩。

  觀音菩薩手持淨瓶和楊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大勢至菩薩手持蓮花,天冠中有寶瓶;文殊菩薩手持寶劍,身乘青色雄獅;普賢菩薩手持如意或經卷,身乘六牙白身;地藏菩薩手持如意寶珠和錫杖,身披袈裟,頭戴毗盧冠,現僧人相。在佛教四大菩薩之中,觀音菩薩影響最大,世稱觀音大士、觀世音、觀自在。在唐朝時,因避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之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為什麼叫觀世音呢?是因世間眾生受苦受難時,若能稱誦其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前往解救。誠然,觀世音這個名字本身,就顯示了這位元菩薩大慈大悲和神通廣大。

  觀世音菩薩是一位中國民俗中最受敬仰的菩薩,人們對觀音菩薩的敬仰甚至超過了對佛的敬仰。在佛教各種畫像和造像中,觀世音菩薩種類繁多,變化極大。

  現在我們看到的觀世音菩薩是一位美貌動人、面善心慈的“東方聖母”,殊不知,觀世音菩薩原來是畜身而不是人身。觀世音菩薩由畜身變人身,再由大丈夫相變成一位東方美婦相,是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西元前7世紀,印度婆羅門教的古老經典《梨俱吠陀》中就已經有了“觀世音”。不過,那時的觀世音並非男兒身,也非女兒身,而是一對可愛的孿生小馬駒。它作為婆羅門教中的善神,象徵著慈悲和善,神力宏大。西元前3世紀,佛教便將婆羅門教中的善神觀世音吸收過來,正式成為佛教中的一位慈善菩薩,名為“馬頭觀世音”。當時的馬頭觀世音菩薩的形象還是一匹可愛的駿馬。西元前後,佛教便將“馬頭觀世音”改為人身,於是觀世音菩薩便由畜身變成了人身。

  早期的觀世音是從印度犍陀羅傳來的,犍陀羅的觀世音都是帶鬍子,所以,中國早期的觀世音也是帶鬍子。觀世音的小鬍鬚一直保持到晚唐五代,宋代以來慢慢地往女性化發展,不過,明代還時有可見。佛經上說,觀世音有32種變化,他是非男非女的,人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就能滿足祈求生兒育女者的心願:“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得端正有相之女。”令眾生遠離三毒煩惱:“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乃至能免除火難、水難、風難、刀難、鬼難、囚難、賊難等7種災厄之苦。總之,虔誠執持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即能以其慈悲、智慧、勇猛的威神加持於祈求者,即得解脫厄難。如經雲:“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觀世音菩薩除了給予眾生感應之處,也能應眾生的機緣而為說法,“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國王身得度者,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乃至應以比丘、比丘尼、居士、婦女、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以33應化身度化眾生。由此,觀世音菩薩的形像,由於應化無方,所以相狀也就不一,觀世音菩薩應眾生的祈求而感應不同身份,作為度生方便。除以國王、婦女等身為有緣眾生說法度脫外,在必要的環境下,觀世音菩薩也示現天、金剛身、阿修羅,乃至龍、鬼、蛇、鳥等眾多類形,以攝化眾生。因此,信奉者對於觀世音菩薩是否為男為女,大可不必在外相上加以分別。

  觀世音菩薩在我國民間受到善男信女的特別信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由這簡單的兩句話,就可得之觀世音菩薩為我國民間所普遍崇信。早期印度繪畫的菩薩像表現的是釋迦牟尼的形象,一無例外都是有鬍鬚的男士,菩薩像傳到塔里木盆地之後,尤其是傳到中原以後,逐漸改為女相。據現存佛教藝術史料和專家們的研究,東晉以前,中國的菩薩畫像和塑像,幾乎都是男性,是一位偉丈夫相。新疆庫木吐拉石窟西元4—5世紀壁畫上的菩薩像就是帶鬍鬚的男性形象。東晉以後,始有女性菩薩塑像和畫像出現。由於性別使廣大信徒感到多少有些遺憾。南北朝時期,隨著女信徒的不斷增加,觀音像開始由男變女。《胡應麟筆叢》中說:“女像觀音造像始於南北朝。”北魏時已經有觀音小銅像,手裡拿蓮花和淨瓶。隋唐時期就已出現了大量的女性觀世音菩薩。唐朝女像觀音十分盛行,特別是在儒家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思想影響下,求子心切的婦女感到難以跪在男身菩薩面前傾訴心裡的悄悄話,而且在閨房中供一尊男性佛像,有違於男女授受不親。為了滿足社會世俗的需要,觀音菩薩也就變成為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薩,再後來把觀音菩薩想像成送子觀音,深得男女信徒的崇拜,於是觀音塑像就基本變成端莊秀麗的婦女形象了。唐朝以前的菩薩多為唇上有鬍鬚,但為了突出大慈大悲,面容慈祥,姿態優美,衣著華貴,就接近女性。唐朝的觀音菩薩更加女性化和世俗化,看起來就是袒胸露臂的美麗女性,只是不違背教義,在唇部畫一點綠色鬍鬚,頭梳髮髻,臉部豐滿,柳葉細眉,這正是唐代宮女的形象。鳳眼半閉,含蓄而深沉,鼻子秀挺,櫻桃小嘴緊閉,嘴角上翹帶有笑意,表現溫和慈祥,身姿微曲,優美而文靜,顯示出高貴的氣質。衣服華麗而貼身,衣紋起伏,表現出絲綢的質感。這完全是唐代理想美女的形象,所以唐朝就有“菩薩像宮娃”的美譽。唐代高僧道宣在《釋氏要覽》中也說:“造像梵相(畫像)宋齊間(相當於北魏)皆厚唇、鼻隆、目長、頤豐、挺然丈夫之像。自唐以來,筆筆皆端來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誇菩薩如宮娃也。”宋朝時期,觀音菩薩已經完全女性化。菩薩畫像姿態神情已無唐代時瀟灑生動,嬌豔動人,顯得比較沉靜莊嚴,衣冠服飾上已無唐代時鮮豔富麗,珠光寶氣,妝飾比較清淡素雅,不過此時期的菩薩畫像具有兩大特點:一是菩薩畫像已經完全女性化,所有的菩薩幾乎都是女相。嘴唇邊長八字鬍或蝌蚪胡髭的“女身男相”的菩薩已經不多見了。元、明、清三代,觀音菩薩更加世俗化,如今我們看到的觀音菩薩像已是中國人審美觀點,摹仿中國女性容貌身材,穿戴中國衣冠服飾,面善心慈,美貌動人,莊重親切的“東方聖母”。

  觀音的形象,我們可在小說《西遊記》中讀到如此描述:眉如月,眼似星,天生玉面,朱唇含笑;或手持淨瓶楊枝灑水於人間(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或坐蓮花說法。在各種菩薩像中,觀音菩薩的種類最多,大體上可分為三類:一是遵照佛教顯宗儀規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法相莊嚴的顯宗觀音;二是遵照佛教密宗儀規所繪的多首、多臂、千手千眼、手持各種法器的密宗觀音;三是不遵循佛教儀規,由畫家們根據人們的意願希求,自創風格,任意描繪,任意題名的觀音,如馬頭觀音、水月觀音、白衣觀音、寶相觀音、施財觀音、撚珠觀音、滴水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紫竹觀音、楊枝觀音、鼇魚觀音(南海觀音)等,民間還有25觀音、33觀音之說。觀音造像多變,可依眾生的立場,化身萬千來解救眾生苦難,即所謂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長作渡人舟”。
  佛教昌盛之時,佛法也藉精美的繪畫來弘揚,所以佛像繪畫皆出於訓練有素的工匠和畫家,觀音菩薩畫像亦然。

  馬頭觀音的圖像形態,有的3面、4面,也有2手、4手、8手等不盡相同,但有共同的特徵頭部都是馬頭,而且面部表情都是憤怒的,觀音菩薩向來慈眉善目,唯獨馬頭觀音是例外,是因為馬頭觀音被視為解救畜生道的眾生。憤怒是因煩惱受苦的眾生而發的。在敦煌莫高窟第161窟中有馬頭觀音像,不過這尊馬頭觀音像已是面善心慈的菩薩,頭戴著一頂高大的馬頭頭盔式寶冠。佛教密宗中有馬頭觀音畫像,是密宗胎藏界六觀音之一,這可能是觀音由馬變人過程中的遺跡。

  11面觀音,面部朝著每個方向(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8方,加上下兩方共10方,再加中間的本面,便成11),表示可以度一切眾生苦難,圖像多以多張臉孑L表示。

  千手觀音,形態奇特,千隻手的手心上還各有一隻眼晴,表示以千手千眼解救苦難的眾生。按佛經上所說,“千手千眼”實際上是左右各具20手,手上各具一眼,共4040眼,每只手分別持法器或結手印,每只手皆能與一種特殊願力相應,配以三界25因果報應而成千手千眼,以示法力無邊,利樂眾生。故千手千眼是變化的一種形式,千眼遍視眾生,千手攝取救護,圓通無礙,大慈大悲。

  水月觀音,既不同于唐代觀音的雍容華貴,又不同于宋代觀音的樸素清淳。她頭戴化佛寶冠,身披天水,腰系長裙,冠帶繞雙肩下垂兩邊,坐珞珈山寶池邊的金剛石寶座上,全身籠罩在一輪透明的圓形月光之中。圓光前有幾株修竹,金剛石寶座下的綠水池中,有含苞欲放的蓮花和蓮蓬,境界幽雅清靜。觀音雙目凝望水中月影如有所思,象徵世上事物如夢如幻,皆成虛空,是一種空觀瞑想,又顯出悠然自若的神情,神、人和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寫《畫水月菩薩贊》中“淨淥水上,虛白光中,一睹其相,萬緣皆空”的詩情畫意。身後的一輪圓月因而也就成了水月觀音的標誌。

  楊柳觀音,從隋唐開始,便盛行一手持柳枝一手持淨瓶的觀音造像,民間的楊柳觀音,輒稱柳枝為楊枝(植物學上楊與柳不同,楊葉向上,柳葉垂下),將二者混淆,但在隋唐時,二者皆有潔淨與祛病的含意,現時所稱之楊枝甘露,實為柳枝。淨瓶內盛淨水,象徵淨化身心,此所謂“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由此觀世音的柳枝甘露,便成為民間最受喜愛的形象。

  送子觀音,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神靈了,是民間最受尊崇的菩薩。蓋因舊社會有重男輕女思想的作祟,皆以傳宗接代之目的而虔誠事之,故全國各地都少不了送子觀音的塑像。

  自在觀音,她的左腳盤起來,靜定如湖面上的一片荷葉,她的右腳伸向前去,伸展若初開的蓮花。她的坐姿極其隨意自然,兩手自在的放在膝上,眼神看向極遠極遠的地方。她的右腳代表著慈悲,因為菩薩時刻以眾生的痛苦為自己的痛苦,所以她才可以“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她的左腳代表著智慧,不管處在多麼亂的世界,她都可以動靜一如,安住不亂,所以她才可以“三十二應周塵刹,百千萬劫化閻浮”、“尋聲救苦渡迷津,故號名為觀自在”。

  觀音菩薩是慈悲的代表,她以無限的慈悲關心著世界上的每一位眾生,若有眾生遇難時,她都能尋聲救苦,總是以寬厚的慈愛滿足人們的各種祈求。觀音菩薩因為“尋聲救苦”,所以又稱為“觀世音”;菩薩觀理自在、觀人自在、觀境自在、觀心自在,所以又名“觀自在”。菩薩還有施無畏、大悲菩薩、圓通大士等諸多名號。由於觀音信仰的普及,及眾生的虔禱而感應菩薩示現各種不同身分,以救苦救難,所以觀世音菩薩的造像亦多不勝數。



  民眾信賴這位菩薩並把她藝術化,不僅在寺廟中有各種塑像和壁畫,歷代畫家也精心繪製了數不清的觀音像,同時在民俗文藝中,如戲曲、說唱和白話小說,也有大量歌頌觀音的作品。由此可見,中國民間的觀音信仰,實際上已經超出了佛教的範圍,已普及社會各個角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